闭幕式由复旦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庄辉主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第三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文章指出:平台经济加速生产与流通、交换、消费的有效对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流通时间,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刘钊《出土文献与〈山海经〉新证》《出土文献与〈山海经〉新证》,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文章指出: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发生了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并由此开启出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该文尝试探讨的问题是:(1)现代性如何开辟出世界历史并设定其基本架构,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不可避免的?(2)在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中,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何以同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联系,进而持续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如何不断推进着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并使这样的统一在不同阶段上得到历史性的实现?(4)作为中国道路的当代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世界历史具有怎样的意义,从而对于当今世界的历史性变局具有怎样的意义?吴晓明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文科资深教授。流动过程中的家庭分离会增加离婚风险。这种新闻传播新业态源自技术的人性化智能化和人的技术化媒介化,它是人类实体与以新技术要素为核心的非人类实体密切互动、共同发挥效力的新闻业态。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在世界历史的处境中,开展出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统一的历史性实践。婚前流动的离婚风险低于婚后流动。包存宽在报告中简要回顾了复旦大学联合复旦规划院生态与环境规划设计分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筹建实验室的一年多历程,详细介绍了重点实验室的成立背景与意义,强调了上海构建新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了重点实验室的三大研究方向:一是国家重大环境治理政策落地及上海生态文明、环境治理理论和政策创新研究。
吴力波基于全球CGE与价值链视角分析了巴黎协定目标的经济影响,探究经济转型过程中带来的严重收入分配效应的减缓措施。为了打造绿色金融,需要进行顶层价值塑造,加大环境因素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权重,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构建和打通绿色金融促进投资的和谐生态链,并加强绿色金融与能源环境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的协同。为更好发挥复旦大学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智库优势,聚焦并服务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国家和区域战略,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共同成立上海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模拟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国家层面上,需要实现差异化的风险控制,并介绍了他的团队通过风险定量评估技术解决非线性、溢出性主观性难题的案例。
推进低碳发展,提升全社会低碳环保意识,并最终转化为全社会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行为,实现中国绿色发展知、信、行、达的层层深入。张人禾、程鹏共同见证,陈志敏、柏国强签署校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签字仪式由张人禾主持。毕军阐释了环境风险系统的组成,并对突发和累积性环境风险对环境健康造成影响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在这一基础上要针对具体风险类型,诊断系统控制的需求,精准、低成本地控制国家、区域、企业等不同尺度上的环境风险,提高整个环境风险指标水平。胡静从对双碳战略主线的理解出发,指出上海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需满足控制碳需求、提高碳效率、降低碳依赖、增加碳中和这四点现实需求,从污染防治、源头防控和发展转型三个角度开展政策研究:助力传统行业与能效提升要求衔接、与行业双碳战略推进行动方案衔接。陈诗一在报告中指出,为了降低碳排放,赋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干预,引导金融行业绿色发展,分散气候风险,重新配置资源。
复旦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张人禾,副校长陈志敏,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柏国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诸大建,安徽省省委候补委员、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诗一,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杰青耿涌,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毕军等以不同形式出席会议。诸大建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碳达峰存在能源、产业、交通、建筑四个结构问题,为了全方位、高水平地实现上海市碳达峰目标,应当重点把握 碳达峰峰值估计、石化能源结构、工业结构调整等五方面问题。徐祖信院士从水污染治理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上一阶段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八大成效,并指出了当前水污染治理领域突出问题亟需重视、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亟需提升、水环境管理机制体制亟需创新以及水污染执法监管工作亟需创新这四大主要问题,从防治、管理等多个角度对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希望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和相关院系能够在上海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凝练核心研究问题,完善技术路线,规划好学术和智库成果。
程鹏指出,当前上海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指导,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全面强化四大功能,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不断提升上海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加强跨部门协作,从分工进行污染防治、生态建设转向合作探索城市/区域层面资源配置最优解。
耿涌运用生命周期核算的方法对中国铝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当前相关行业存在铝土矿对外依存度高、再生铝替代率低以及铝生产中心与消费中心错位的问题,需要在政策层面保障铝土矿供应稳定,扩大再生铝的应用场景并助力铝生产电力的清洁化。李海生教授结合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与蓝天保卫战,提出了对于协同治理的思考。
戴教授指出,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成就固然与环保领域的相关政策有关,但城市化也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当前,区域污染协同治理面临三大难题,为了破除组织壁垒、区域壁垒、学科壁垒、信息壁垒、技术壁垒这五大壁垒,化二元博弈为三元协同,相关部门进行了诸如1+X模式和一市一策跟踪研究的有机结合等积极尝试,目前已初见成效。陈志敏强调,当前环境治理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问题,也涉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问题。复旦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张人禾主持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陈志敏副校长致辞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致辞签字仪式陈志敏对各位领导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他指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王金南在致辞中对重点实验室成立表示祝贺。同时,绿色金融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资金来源。
作为一所立足上海的国家重点高校,复旦大学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性学科优势,来推进环境治理的系统研究。在区域层面上,加强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环境治理协同治理。
其后,毕军、马蔚纯主持召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下一阶段,实验室将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设计、政策评价、管理优化、智库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为上海市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献计献力。
建立校局战略合作关系,共建重点实验室,可以发挥复旦大学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智库优势,为保障上海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美丽上海和生态之城,以及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在未来,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红利与负面影响都值得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建立校局战略合作关系,共建重点实验室,可以发挥复旦大学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智库优势,为保障上海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美丽上海和生态之城,以及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王金南在致辞中对重点实验室成立表示祝贺。校局合作,携手共建美丽上海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战略合作协议签字前,陈志敏、程鹏分别致辞。深化校局战略合作,推动优势互补,共同保障上海生态安全,为建设美丽上海和生态之城做出更大贡献。
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李志青副、朱春奎、马蔚纯、朱俊、胡静分别对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学、环境公共政策、能源-环境-经济多系统建模、生态环境规划与设计、低碳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等学科方向的汇报,以及碳启城创始人孙冰的发言,研究了重点实验室发展方向和明年的工作计划,并给出了建议。复旦大学是世界知名学府,在公共管理及其环境治理领域具有综合学科优势。
三是以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如雾霾、细颗粒物与臭氧复合污染、水源地保护、生态环境风险等)为导向的多部门、多主体治理协同,多要素、多污染物协同管控与治理政策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必须通过直接政府补贴结合碳税的碳收入再循环机制,来缓解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变大问题。
李海生教授结合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与蓝天保卫战,提出了对于协同治理的思考。陈志敏强调,当前环境治理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问题,也涉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问题。
王院士也表达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与重点实验室加强合作与交流的美好愿景。张人禾、程鹏共同见证,陈志敏、柏国强签署校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参会的部分领导、专家与代表合影 制图:实习编辑:王风范责任编辑:李斯嘉。陈诗一在报告中指出,为了降低碳排放,赋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干预,引导金融行业绿色发展,分散气候风险,重新配置资源。
12月26日,实验室成立仪式暨首届复旦城市环境治理学术论坛召开。因此,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也要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巩固污染防治的成果基础上,坚决打好现阶段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戴星翼就城市化的生态含义发表了见解,认为城市化的进程不仅改变了城乡空间布局,也对我国的生态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后,毕军、马蔚纯主持召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胡静从对双碳战略主线的理解出发,指出上海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需满足控制碳需求、提高碳效率、降低碳依赖、增加碳中和这四点现实需求,从污染防治、源头防控和发展转型三个角度开展政策研究:助力传统行业与能效提升要求衔接、与行业双碳战略推进行动方案衔接。毕军阐释了环境风险系统的组成,并对突发和累积性环境风险对环境健康造成影响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在这一基础上要针对具体风险类型,诊断系统控制的需求,精准、低成本地控制国家、区域、企业等不同尺度上的环境风险,提高整个环境风险指标水平。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